公主嶺地處松遼平原中部,整個區域北寬南窄,似一彎新月。地質構造為第四季沖積層覆蓋,多屬黑質粘土,有少部分地區含有砂質粘土,一般地基承載能力均在2kg/cm2上下。最大凍結深度1.6~1.7m。
公主嶺市東部屬大黑山山前地帶,西部為東遼河河谷,北部為興隆河河谷,南部為公主嶺河河谷。區內地貌景觀由波狀臺地與河谷平原構成,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呈階梯狀向東遼河傾斜,海拔高度180~220m。波狀臺地上部為沖洪積黃土狀亞粘土,下部為白堊系泉頭組、青山口組、姚家組和嫩江地層,由紅色及灰黑色泥巖與灰綠色、灰白色泥質粉砂巖、粉細砂巖、中粗砂巖和砂礫巖互層,總厚600~1400m。東遼河河谷平原由階地與河漫灘構成。階地上部為黃色亞粘土,下部為砂礫石,河漫灘上部為黃色亞砂土,下部為粉細砂和砂礫石,多夾淤泥質亞粘土或淤泥質亞粘土,總厚10m左右。
礦區地貌屬于半丘陵區,海拔標高一般為210~250m左右,煤田位于松遼盆地東部邊緣呈北北東向分布的斷裂帶上。該區受北北東向壓扭性、北西向張扭性斷裂及北北東向拖拽褶曲,形成了長嘴子背斜、孟家溝向斜、小城子背斜,三號壓扭性斷層,九號扭性斷層和十一號斷層。煤田含煤層系地層為中生界侏羅系上統含煤層。含煤系總厚度為79~166m,煤系地層上面覆蓋著較厚的白堊系紅土及第四系地層。
氣候與氣象
公主嶺的氣候條件屬寒溫帶,半濕潤季風大陸性氣候,春季多風少雨,秋季晴朗,早晚溫差大,冬季漫長,嚴寒少雪。年平均氣溫為5.9℃,1月份平均氣溫為零下15.3℃,7月份平均氣溫23.2℃,5~9月份年積溫2965℃。年平均日照2743h左右,年降雨量600mm左右,無霜期140天左右,初霜期為9月下旬,終霜期為4月中旬。平均日照率57%,常年主導風向為西南風。 16個方位中最大頻率18%,歷年最大風速2.65m/s,年相對濕度63%,年平均氣壓996hpa。
本區屬于寒溫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8℃,極端最低氣溫為-38.4℃,最高36.1℃,每年十月中旬-翌年四月中旬為冰凍期,長達6個月之久,凍土深度為1.0~1.3m。年平均降雨量為572.6mm。七八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55%以上。
據近年地震資料記載,三級以上地震三次,三次以下地震達10余次。1966年發生過5.2級地震。這與該區地處NE和NW向構造復合部位有關,屬地質危險區。
地質、水文地質
公主嶺是一條南北走向的波狀起伏白地,形成松花江、遼河兩大水系的自然分水嶺。境內主要河流有東遼問、小遼河.卡倫河等。
東遼河及其支流河谷賦存豐富的孔隙潛水,含水層以粉細砂和砂礫石為主,厚3.0~6.5m,水位埋深多為2~4m。河谷孔隙潛水補給條件較為優越,除接受大氣降水滲入補給外,灌期還可接受稻田灌溉水滲入補給。目前東遼河和興隆河谷孔隙潛水的天然水質大部分較好。
公主嶺市區地下水主要為白堊系碎屑巖隙承壓水。承壓水位埋深多為3~5m,水位降深15~20m,單井日出水量500~1000t,水化學類型為重碳酸鈉型,水質符合飲用水衛生標準,是公主嶺的主要水源。市區現有深井170眼,年開采量約為1300×104t。
礦區地貌單元屬臺地,地形起伏不大,區內海拔標高210~240m之間,相對高差10~30m。礦區南部五臺子小河由南東經礦床折向北西流出,屬季節性河流,最小流量0.0008m3/s,最大流量0.315m3/s,最高洪水水位標高216m,中部的兩條溪流,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于長嘴子北東400m處匯合。
區內地表水主要是沖溝及溪流,受大氣降水影響明顯,平時流量較小。地下水主要為白堊系及第四系砂礫巖含水層,受大氣降水影響,地下水位變化幅度一般0.5~1.2m,當地侵蝕基準面標高為215.5m。
礦區水文地質條件比較簡單,含煤地層沒有單獨的含水層存在,主要含水層為含煤地層的砂礫裂隙含水層,其次為第四系含水層及侏羅系含礦隔水層。
區內可采煤層的頂底板多為泥巖、粉砂巖、細紗巖少數為砂礫巖,均屬軟弱巖石,容易引起頂底板拱起、變形。其巖力學性質相對較低。該礦床工程地質條件屬中等復雜類型。
自然資源
公主嶺市礦產資源有煤、石油、天然氣、石灰石、膨潤土、大理石、油頁巖。有劉房子煤礦等。已探明并開發的地下資源有褐煤、天然氣、、石油、大理石、油母頁巖、優質礦泉水等十幾種。其中天然氣儲量達50多億立方米,膨潤土儲量居亞洲之首。石油、天然氣頗有開采前景。
野生植物主要有82科500多種,大多可以食用,可入藥,可作飼料,具有經濟價值。野生動物主要有狐貍、獾、兔、野鴨等。還有數十種淡水魚類。森林資源貧瘠,森林覆蓋率位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