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公主嶺市秸稈打包剩余物處置及保護性耕作模式推廣現場會在朝陽坡鎮東興村召開。副市長董華參加。
推廣會現場,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李剛詳細介紹了玉米秸稈覆蓋還田條耕技術。玉米秸稈覆蓋還田條耕技術屬于少耕的一種種植方式,是在玉米秸稈覆蓋還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保護性耕作技術。該技術模式下,通過對播種帶(種床)進行淺耕整理,能創造平整、疏松的土壤環境,提高種子入土深淺一致性,有利于實現苗齊、苗壯、苗勻,既融合了秸稈覆蓋免耕的生態優勢,又克服了春季秸稈覆蓋造成的低溫障礙,滿足當前黑土保護與作物高產高效發展的重大需求。
種糧大戶們紛紛將手指插進播種深度的土壤中,里面沒有一片秸稈碎屑?!敖斩挻虬x田后,碎屑還殘留在地表,雖然保護了黑土地,但也給苗期的幼芽生長帶來困難。條耕技術這個辦法好,沒想到還能這么用!”保護性耕作的新技術演示被嘖嘖贊嘆。
現場會上,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劉劍釗就秸稈全量深翻還田技術進行講解。據悉,秸稈全量深翻還田耕種方式是將農作物秸稈就地粉碎,均勻拋撒在地表,隨即翻耕入土,使之腐爛分解。這一方法,有利于把秸稈的營養物質完全保留在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結構,并減少病蟲危害。相對于傳統耕作模式,土壤有機質增加5%~10%,氮肥利用率平均提高8%以上,生產效率提升20%,節本增效8%以上。